智障人士就業 不是過日辰! 一份工 創四贏

文章日期:2019年01月07日

【明報專訊】編按:電影《非同凡響》中,就讀名校的中學生跟智障學生接觸後,即時徹底洗手。這一幕反映了大眾對智障人士欠缺認識。

智障人士離開校園,如能成功就業,對他們自己、家人、職場環境及社會,都可帶來不同的好處。但礙於公眾對智障人士缺乏了解或帶有偏見,以致成功就業率偏低。

對未能成功就業的智障人士,家長應該如何幫助他們自處,以免令社交技巧及就業技能急遽退步?

■真實個案

「我好唔開心,一直以來都無朋友,連關心我嘅人都無。無人無物,自己一個人孤孤單單上路。我成世人都咁無用,對社會毫無貢獻。其實我做呢份唔係真工,只係安排畀我哋過日辰……我繼續喺庇護工場咁落去,都唔知點辦好。」

以上短訊,由一個廿六歲智障年輕人發給師長,側寫了智障人士普遍面對的困難,包括:

一、孤立無助

特別是離校一段時間的人,他們已經脫離了學校或職業培訓系統,沒有師長及社工的關顧,遇到困難時得不到專業意見及支援。

二、缺少社交

智障人士的朋友圈很窄,他們跟一般人無異,需要正常的群體生活和社交活動,但社會在這方面未能滿足他們,久而久之,亦影響到他們的精神健康。

三、強烈挫敗感

大部分輕度智障畢業生都會報讀職業訓練課程,為未來就業作準備;但當智障青年滿以為有機會工作掙錢時,卻要面對求職及工作上的重重困難,那種挫敗和無力感實在可想而知。

接觸智障學生後洗手?

一般人少有機會接觸智障人士,對他們認識不多,所以普遍以為所有智障人士都行為怪異,不單無法表達自己,亦不了解身邊的事情。

在近期上映的電影《非同凡響》中,幾個就讀於名校的中學生跟智障學生接觸後,即時趕往徹底洗手,彷彿要洗掉「污穢」。這一幕反映了大眾對智障人士欠缺認識,從而產生了多種誤解及標籤。其實智障並非疾病,亦分為不同程度(見下表)。對於擁有智障子女的家庭,家長不單要面對外來壓力,更需陪同子女面對成長過程中不同的挑戰,承受巨大心理及精神壓力。

職場建自尊 處事更成熟

事實上,工作是成年人生活重要一環,智障人士亦然。根據香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剛發表的「探討香港智障人士公開就業的困難:現况及建議」報告,智障青年、家長、特殊學校的校長、社工和教師、提供職前訓練機構的導師及社工,以及聘用智障人士的僱主及主管,均指出智障人士成功就業會為家庭及社會帶來更多好處。

其中一名家長說: 「一方面他感覺自己有用,對家庭有貢獻,而且他就業亦好像解放了屋企,令父母及弟弟可以繼續自己的生活,不用擔心他,一家人都輕鬆得多。」

一名公開就業三至四年的智障青年,曾經在一間連鎖快餐店工作,主管很有耐性教他,他亦盡力去學及做好工作,即使每天要花三小時上班亦堅持做下去。雖然因為主管不久被調走而經歷了一段不好的日子,但他對於上班仍然毫不猶豫地說:「唔返工喺屋企好悶。返工後可以儲錢,同媽咪去旅行。」可見就業給他帶來自尊和目標。對他媽媽而言,就業是兒子成長及持續學習的一部分:「始終學校跟工作環境不一樣,返工後他反應快咗,待人處事都成熟咗。」

同事共融 促成友善工作間

一名聘用智障人士的餐廳老闆亦說:「因為聘用智障人士,同事對職安的要求及警覺程度都提升了。」另一個工場經理亦感覺到職場氣氛變得更為友善及包容。

無所事事 身心健康倒退

現時,很多未能就業的智障人士只好賦閒在家,無所事事。所有受訪的教師、社工和家長都為此而痛心,因為他們退步神速,很快便將在學校所學拋諸腦後,接着無論身體和心靈健康都向下滑,結果導師的心力白費了,家人的擔憂更不言而喻。要避免這個情况發生,家長可以多鼓勵子女參與社區活動,非牟利組織如匡智會、樂智協會和香港唐氏綜合症協會等,都有為智障人士舉辦文娛康樂及社區共融活動,增加他們接觸社群的機會,不單對自身有益,亦能令社會更認識他們。

智障人士就業當然並非什麼靈丹妙藥,吃下去便能醫治個人心靈,促進家庭和諧,它的優點卻又顯而易見,更重要是鼓勵各人多點體諒及學習與智障同事溝通。其實相處下來,智障人士的率性與真誠,往往能打動同事,甚至為公司文化帶來正面影響,長遠來說亦有利於建立一個包容的社會。

文:陳綺文(香港大學政治與公共行政學系名譽副教授)

編輯:王翠麗

電郵:feature@mingpao.com

相關字詞﹕心智年齡 智商 智障 求職 庇護工場 非同凡響 陳綺文 職場 智障人士 家家好心情 每日明報-健康

RELATED